编者按
律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我们不但要从实务中总结经验,还要从阅读中获得新知。然而读过的书却总是印象不深,转眼就忘,真正需要的时候派不上用场,使得自己的阅读显得痛苦而低效。 本文来带你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亲身经验,从阅前准备、提出问题、做好笔记、如何使用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攻克这个小难题。 读书已经够慢了,一个小时读几十页,第二天还会忘了昨天读了啥,一直在做西西弗斯式的无用功,怎么办? 首先要知道,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会遇到。因为这是人类的通病,是我们的生理构造决定的。为什么会读了后面的会忘了前面的? 因为你“脑子不好用”。但是不用担心,我们的大脑其实都“不好用”。 你要知道,大脑是我们身上最耗能的一个部位,因为他每天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为了给自己省点事儿,它形成了如下习惯: “不用就滚,不要占地方。”(为了节省脑容量) “看着差不多就行了,越简明扼要、越容易理解的我越喜欢。”(因为不用费劲) “创造思想真的很累,所以创造出来的都是我的,谁都别想抢走。”(因为我耗能了,所以就很深刻) “从零开始摸索你怕是要把我累死,最好前面的事都让别人干好,直接让我上高速。”(减少基础理解成本,直接上手干最重要的活儿) 是不是和你工作时候的一些心情很像?没错,大脑就是一个能力大但是特别懒的员工,你记住这件事儿就行了。 所以,你会看了就忘,因为你看的东西实际上“没用”(没有被使用);你会被一些口号式的、关键词式的、碎片式的、口语化的东西吸引,并且记得贼快,因为它们不用费脑,等于白送的;所以,你自己想到的一些观点、思想,哪怕过了很久你还是会这么说,因为那就是你的脑子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大脑的核心功能,它会牢牢记住。 明白了么?你之所以记不住,看得慢,不是你自己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真的很懒;而如果想要改变这件事,我们要做的不是鞭挞它、命令它变勤快,而是找到懒惰的根源,顺应它,利用它。 一、阅前准备 读之前,花 5 分钟阅读相关材料,比如梗概、目录、前沿、序等,千万不要从零开始阅读,直接让你的大脑上“快车道”。 这一步就好比做饭前准备材料,好比创业前拿投资,好比运动前热身,可以没有,但是有和没有却别真的很大。 很多人说书要反复读云云,当然要反复读了,因为你第一遍读的时候就做了一件事:知道这书在说啥。 到了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的大脑才有空间在“知道说啥”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产生思考。所以如果你要高效,那就直接跳过第一遍,把第一遍阅读的工作交给别人,你上手直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好了。 这就像你做英语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从头开始读,你读到一半脑子就开始发蒙,好多明明认识的单词就是想不起来。 但是如果一开始有人跟你讲一遍,那你肯定读起来容易很多,好多单词你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好多段落你也一下子就能看懂了,就是这个道理。 你可以看别人整理好的,比如别人的读书笔记里对这本书的介绍;也可以看作者给你写好的,目录、前言、序。 但是不要看别人主观的评判,也尽量不要用“听”的方式(除非你可以专注地听,甚至听完做笔记),因为音频大多数都会夹带很多很多个人私货,比如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等等,你又不知道从哪儿掐断,就很容易受影响; 并且听到的东西你很难在脑海里形成框架,因为你并没有真的看到这个框架。 记住,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在你的脑子里建立起框架认知,让你知道这一整本书都说了啥。直接在“已知”的基础上去阅读、探索,效率飞快。 二、提出问题 读书前必须提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在打开任何一本书之前,问自己这个问题并把答案写下来。为了好奇想知道这本书说了啥;为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为了帮助自己加强某方面能力(其实本质还是解决问题)等等,都没问题。 因为做这件事只有一个目的:让你知道自己到底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然后就可以知道,哪里可以随便跳读或者不读,哪里可以重点阅读。 不是所有书都必须逐字逐句读完的。有的书确实很糟,有的书废话太多,有的书不错,但是只有 20% 对你有用。那剩下的就不要读,或者扫一眼过去完事儿。 千万不要过于耿直,你读书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个目的,不是为了打卡每一页证明自己有阅读量的。有些东西你懂,那不读就不读了。 比如《钝感力》这本书。我一看名字就知道他讲的是啥,人要迟钝嘛。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因为自己有时候太敏感了很影响生活。于是抱着“快让我来看看如何获得钝感力”的目的,我买下了这本书。 当然了,我当时还是太年轻,如果我之前去认真查过内容简介的话,我就不会在它身上浪费这几个小时。但是买都买了,就看吧。 一开始我还挺认真,后来看着看着我就察觉到不对了,这家伙写了半天都是在说敏感有多讨厌以及迟钝有多么好,原理呢?方法呢?我就开始察觉到问题了。 于是我选择跳读,但凡他提到“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我都会留他说之前或之后的话,如果我认同的话就跳过不看。后来我发现,用这个方法我直接跳到了最后一页。 所以,有名的书不一定有用,别人都说好的书也未必对你有用。哪怕是像《钝感力》这种对我而言没什么用的书,可能也会对一些还没察觉到迟钝重要性的人有用。但是我就不必读,或者快速略读一下就好了。 另外,即使是有用的书,也不必完全通读。知道这本书整体讲了啥,从里面挑对你有用的,或者你很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读。不感兴趣或者觉得不重要的,知道有这个东西,暂时放一放就好。 要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检索能力”是和“记忆能力”同等重要的存在,甚至是更重要的存在。 你不用记得所有书的所有内容,你只要知道有这些东西就可以;同样的,你也不用读完所有书,你只要读过对你有用的就可以。 三、做好笔记 读书时当然要做好笔记,但是不要抄目录,也不要抄句子。那个叫摘抄;摘抄很好,但是很费时间。 如果你只是想帮助自己/快速阅读+唤起回忆/,碎片化的笔记足够了。碎片化笔记怎么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极简版本,即只记本章关键词;另一种是像点样版本,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自己表述一下阅读的内容。足矣。 不要困于工具,不要困于整齐、高级与否,一个便利贴,一个记事簿,甚至是发给自己的一条语音,就够了。你不需要展示给任何人看,你只是在帮助自己提高效率。所以不要再被那些无所谓的事情困扰了。 别人能不能看懂和你没关系,你自己看得懂就好了。把自己抓取到的关键词快速记录下来,或者用你的理解快速总结出来,只要你有认真听过、读过,看到这些关键词的时候或多或少可以回想起来一些东西。 而且因为都是碎片,所以读起来极快,你每次读新一部分的时候都可以回头翻一下,唤醒一下记忆,大概有个感觉。 你时间够,内容比较难,就用像点样版本,自己理解往外写;你时间没多少,内容比较容易,就用极简版本,记下关键词。 其实也不花什么时间,关键词版的基本上三分钟,复杂版本的五分钟也写完了;总之就是,要记笔记,但是不用太专业太复杂,记个关键词,帮助自己能想起来就可以。 四、如何使用
作者:李多余
来源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
转载:iCourt法秀
特别提示 凡本微信公众平台标明“转自”或“来源”的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所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