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旅法作家申赋渔带着他的新作《寂静的巴黎》现身北京五道口PAGEONE书店,与社会学学者、《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作者田丰,展开一场以“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如何被疫情改写”为主题的对谈。两人从文学与社会学的不同视角畅聊疫情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改变,我们又该如何重启生活。
主持人、申赋渔、田丰就《寂静的巴黎》一书展开对谈(从左至右)
1.
申赋渔:写书的契机缘于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2020年的春天,新冠病毒席卷世界,巴黎封城,全民禁足。同样被困于巴黎寓所的申赋渔出于写作的本能,决定将经历这一特殊时刻的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此之前五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并采访收集他们的故事。起初他只是本能地写两三篇新闻报道,随后逐渐将笔墨转向写那些关注已久的小人物的命运,并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书。
申赋渔特别关注身边的平凡人,这是他以往作品的一贯风格。
《匠人》写的是中国一百年来慢慢消失的乡村。《半夏河》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儿时记忆中乡村的一种乡愁,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邻居、乡亲和朋友。
在新作《寂静的巴黎》中,申赋渔同样将笔触对准他在巴黎认识的人,有朋友,也有朋友的朋友,这里写的每一个人都是他有着长时间情感交流的人。故事中人,有流浪汉,有门卫、有厨师,也有小提琴家、画家,还有农场主,以及政府官员。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却同在疫情严重的巴黎经历着封城时刻,做出了对人生不同的思考与选择。
巴黎,浓缩了全世界的人。申赋渔想通过写作,站在疫情爆发的这个时间点,思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后又将会如何继续?
2.
田丰:通过小人物的生活体现生命的深刻
社会学学者田丰认为《寂静的巴黎》中所讲述的,并不是爆料性的新闻,而是非常深刻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深刻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来体现的。比如书中关于中国画家的故事,当中国画家到巴黎之后,没有办法从事他原本的职业,从作画变为开餐馆。生活节奏改变之下,艺术家的理想破灭的时候还有残存的想法,可以在路边作画。但是疫情来临,却发现连这个也干不了。这个故事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们理想破灭时的无助,令人感同身受。
作者申赋渔也表示,在疫情袭来的时刻,每个人的命运,当时的一些举动,对自己都有着巨大的触动。比如书中《我活了美好的一生》这篇故事,提到疫情时期法国养老院的情况。今年是老人的一个难关,在养老院中的一位老爷爷,九十九岁,是位药剂师,他在浴缸里放着音乐,服下了自己调的药后安然地睡去。对于生与死、美好和痛苦的主题通过个体的选择直接体现出来,这种冲击是巨大的,体现了生命的深刻。
3.
不同的书写构成文化记忆的历史
我们需要一些共有的文化记忆,比如这场疫情会有不同的媒体、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学者在书写,整个一系列的书写都构成这场文化记忆的历史。
申赋渔认为世上每个人都在写自己的故事,但是方式不一样。作家用笔写故事,社会学者用社会学的方法、田野调查的方式写故事,画家用画笔,工程师用他的程序。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故事的叙述、一个想象、一个向往,那才能充满力量往前生活。讲好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就被记忆为历史。
田丰很赞成申赋渔关于个人记忆的说法。他认为人们的历史逻辑在这次疫情发生时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在2019年之前,我们往往会把西方的东西放在前面,比如学术研究把西方的论文作为好的标杆。疫情开始的时候,写报告时或许还是这样。但疫情之后你会发现,中国文章的逻辑改变了。2020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经过疫情这个事情,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发生标杆性的转变,大家知道原来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在《寂静的巴黎》中,除了小人物的故事,作者申赋渔还另外穿插很多法国历史上文化名人故事的回溯,以及这些历史故事在现实当中的对照思考,包括雨果、左拉、莫泊桑、梵高,等等。当我们今天面对重大的新冠灾难而感到困顿不前时,回头看生活在19世纪的这些大师,他们一生中也遇到过无法想象的巨大灾难。
比如普鲁斯特,他也曾面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极其可怕的事情,他的文章也写到一战对他的冲击。雨果则经历被放逐。左拉受到非难。申赋渔将19世纪的文人、艺术家照进当下,看这些伟大的心灵是怎么对待灾难的,我们则能够从伟大的心灵中汲取能量。希望这本《寂静的巴黎》能给经历疫情的你我带来更多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申赋渔《寂静的巴黎》新经典文化出品 南海出版公司
2021年10月出版
来源:新浪网
转载:“搜狐文化”微信公众平台
特别提示
凡本微信公众平台标明“转自”或“来源”的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所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