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0632-8171019
  • 首页
  • 走进德衡
  • 律师团队
  • 德衡动态
  • 理论研究
  • 经典案例
  • 党建之窗
  • 法规汇编
  • 媒体访谈
  • 联系我们
  • 德衡简介
  • 资质荣誉
  • 环境展示
  • 会议
  • 培训
  • 活动
  • 民商理论
  • 刑事理论
  • 综合研究
  • 裁判文书
  • 指导案例
  • 原创案例
  • 党建规范化建设展示
  • 党建活动
  • 德学社
  • 知识产权
  • 建筑房产
  • 民事侵权
  • 诉讼程序
  • 婚姻家庭
  • 企业管理
  • 金融证券
  • 契约合同
  • 土地矿产
  • 刑事法规
  • 律师风采
  • 专业团队
  • 德学社
  • 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
  • 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
  • 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
  • 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
经典案例 case
  • ·  冯克法律师代理某华润公司诉华润...
  • ·  金蝉脱壳可逃债,面纱被揭何遁形...
  • ·  挂靠施工合同无效,相关主体责任...
  • ·  为央视一套“今日说法”“酒瓶里...
  • ·  李某贪污、受贿、非法经营同类营...
  • ·  工商局未尽合理审查义务,法院判...
  • ·  王某贩卖运输毒品案件——以证据...
  • ·  剥茧抽丝,强奸还是猥亵?...
  • ·  竟业限制约定需谨慎...
快速链接 link
指导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指导案例

司法部《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发布并实施

发布: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浏览:2535次

2021年11月17日,司法部行政行业标准《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正式发布,并于同日起实施,具体如下:  

微信图片_20211220093648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检验时机  

6检验方法  

7因果关系类型  

8因果关系分析与判定的基本方法  

附录A(规范性)参与程度分级和判定规则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司法部信息中心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寒坚、范利华、夏文涛、程亦斌、王亚辉、吴军、杨小萍。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法医学检验和鉴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包括检验时机、检验方法、因果关系类型以及因果关系分析与判定基本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法医学鉴定中各种因素所致人身损害及自身疾病或者既往损伤与后果之间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的判定。其他各种外因(如环境损害等)引起的人身损害后果与既往疾病并存时的因果关系判定,参照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F/T0111法医临床检验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人身损害personalinjury  

侵害他人身体并造成人身或健康伤害的不良后果。  


3.2参与程度degreeofparticipation  

人身损害(3.1)在现存后果中原因力大小的范围或者幅度。  


4总则  


4.1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客观事实出发,研究并确定人身损害和疾病是否客观存在;明确损伤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探索其时间间隔的延续性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性。  


4.2当人身损害与既往伤、病共存时,宜运用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全面审查病历资料并进行必要的法医学检验,全面分析并综合评定人身损害在现存后果中的原因力大小。  


5检验时机  


5.1伤病关系判定以原发性损伤为依据的,宜在损伤后早期进行检验和评定。 

 

5.2伤病关系判定以损伤后果为依据的,宜在治疗终结或者临床治疗效果稳定后检验。 

 

6检验方法  


6.1了解案情  

包括了解案发经过、受伤过程和现场情况等。尽可能详细了解损伤和疾病等信息。  


6.2审阅资料  

宜全面收集反映损害后临床诊治过程的病历资料(包括医学影像诊断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全面了解损害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信息。  


6.3收集既往病历  

宜了解并收集伤者既往病历资料,如:有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关节病等。  


6.4一般检查  

针对个案情况,宜按照SF/T0111的规定实施体格检查,对于损害与疾病部位相关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宜重点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检查。  


6.5辅助检查  

针对损害后病历资料反映的损伤与病症,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行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性检查。  


6.6诊断  

根据案情、病历资料、辅助检查和法医检验结果,必要时宜咨询临床医学专家,对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改变和后遗症作出诊断。  


7因果关系类型  


人身损害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类型按照损害在疾病中的原因力大小,分为完全作用、主要作用、同等作用、次要作用、轻微作用和没有作用六种类型。具体如下:  


a)完全作用(完全原因):外界各种损害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健康的组织和器官,致组织和器官解剖学结构的连续性、完整性破坏,和/或出现功能障碍,现存的后果/疾病完全由损害因素造成;  


b)主要作用(主要原因):外界各种损害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基本健康的组织和器官,致组织和器官解剖学结构的连续性、完整性破坏,和/或出现功能障碍,现存的后果/疾病主要由损害因素造成;  


c)同等作用(同等原因):既有损害,又有疾病。损害与疾病因素两者独立存在均不能造成目前的后果,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损害与疾病共同作用致成现存后果,且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  


d)次要作用(次要原因):既有损害,又有疾病。疾病在前,是主要原因;损害在后,为次要原因。即损害在原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使已存在疾病的病情加重;  


e)轻微作用(轻微原因):既有损害,又有疾病。疾病在前,是主要原因;损害在后,为轻微原因。即损害在原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使已存在疾病的病情显现;  


f)没有作用(没有因果关系):外界各种损害因素作用于人体患病组织和器官,没有造成组织和器官解剖学结构连续性、完整性破坏及功能障碍,不良后果完全系自身疾病所造成,与损害因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8因果关系分析与判定的基本方法  


8.1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中的因果关系包括:  

a)若损伤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为完全作用或主要作用,宜按照《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相关条款评定损伤程度;  

b)若损伤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同等因果关系,为同等作用(同等原因),则参见《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伤病关系处理原则,降低等级评定损伤程度;  

c)若损伤与损害后果之间为次要作用或轻微作用,则只说明因果关系,不评定损伤程度;  

d)若损伤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为没有因果关系,则不评定损伤程度;  

e)在损伤程度鉴定中的伤病关系判定,不宜评定参与程度。  


8.2人体损伤致残程度鉴定中的因果关系包括:  

a)若损伤与残疾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完全作用、主要作用、同等作用、次要作用或轻微作用),宜按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相关条款评定残疾程度,并说明因果关系类型,必要时宜根据附录A判定损害参与程度;  

b)若损伤与残疾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只说明因果关系,不评定致残等级。  


8.3其他人身损害鉴定中的因果关系  

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首先判定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判定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宜说明因果关系类型,必要时根据附录A判定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参与程度。  

  

附录A  

(规范性)  

参与程度分级和判定规则  


A.1参与程度分级  


按照人身损害在疾病后果中的原因力大小(因果关系类型),依次将人身损害参与程度分为以下六个等级:  

a)完全因果关系:96%~100%(建议100%);  

b)主要因果关系:56%~95%(建议75%);  

c)同等因果关系:45%~55%(建议50%);  

d)次要因果关系:16%~44%(建议30%);  

e)轻微因果关系:5%~15%(建议10%);  

f)没有因果关系:0%~4%(建议0%)。  


A.2参与程度判定规则  

首先宜根据第7章判定人身损害在疾病后果中的因果关系类型,然后再根据参与程度分级进行判定,具体如下:  

a)人身损害与疾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单独由损害引起的疾病或者后果,损害参与程度为96%~100%,建议为100%;  

b)人身损害与疾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人身损害是主要原因,疾病是潜在的次要或者轻微因素,损害参与程度为56%~95%,建议为75%;  

c)既有人身损害,又有疾病,若损害与疾病两者独立存在均不能造成目前的后果,为两者兼而有之,作用基本相等,损害与疾病之间存在同等作用因果关系,损害参与程度为45%~55%,建议为50%;  

d)既有人身损害,又有疾病,若损害与疾病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损害为次要原因,损害参与程度为16%~44%,建议为30%;  

e)既有人身损害,又有疾病,若损害与疾病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损害为轻微原因,损害参与程度为5%~15%,建议为10%;  

f)既有人身损害,又有疾病,若现存后果完全由疾病造成,即损伤与疾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外伤参与程度为0%~4%,建议为0%。  


参考文献  


[1]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2]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3]范利华,吴军,牛伟新.损伤与疾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伍新尧,高级法医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WHO.2001  


来源:司法部官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转载:山东高法  


特别提示  

凡本微信公众平台标明“转自”或“来源”的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所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 上一篇:“直播一姐”薇娅偷逃税被罚13.41亿!会担刑责吗?回应来了!
  • 下一篇:贷款已还清征信仍显示逾期?当事人起诉银行修改 法院:支持!
友情链接:
  • 中国人大网
  • 最高法院
  • 最高检察院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公安部
  • 知识产权局
  • 中国证监会
  • 中国银监会
  • 中国保监会
  • 国资委
  • 发改委
  • 工商总局
  • 商标局
  • 中国贸仲、中国海仲
  • 中国律师网
  • ALB LEGAL NEWS
  • 中小企业协会
  • 知识产权局
  • 中国民商网
  • 网站首页
  • 走进德衡
  • 律师团队
  • 德衡动态
  • 理论研究
  • 经典案例
  • 建党之窗
  • 法规汇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山东德衡(枣庄)律师事务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黄河路3666号双子星广场A2东塔楼24层 邮编:277800 E-Mail:zaozhuang@deheng.com HTML地图 XML地图
鲁ICP备180338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40302000172号

微信扫一扫
分享手机网站